简单谈谈我写博客的初心——展现一个真实的我

本来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最近ONO在他的博客「莫比乌斯」中也连发的两篇文章《无聊的中文博客圈》和《读〈莫比乌斯先生和他的读者〉后的谢罪书》,引起了很多共鸣。

一些有意思的文章,总是能引起我想要讨论的兴趣,一不小心经常会让我的回复巨长,甚至趋近于博主文章的长度。比如在《无聊的中文博客圈》一文的评论中,我简述了我对博客的一些看法:

我的博客对我来说,是一个能避免审查的空间。与国内主流社交平台相比,博客让我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观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审查或屏蔽的敏感话题上。此外,独立博客更适合存储较长篇的文章,它成为了我个人创作和思想积累的长期平台。在过去SNS平台还没有流行的时候,审查也不严,我在好几家境内的第三方博客平台发了几年的文章,如今全部化为了虚无。

相比之下,国内的SNS平台如微博和小红书充斥着浮躁娱乐化的内容。虽然这些平台看似活跃有趣,但实际上它们的内容大多缺乏深度。平台上满是被审查过后的引战、无脑的骂战,甚至为了吸引眼球而拼命制造话题的低质量内容。真正有思想、有深度的讨论常常被边缘化,或者因为某些极端群体的反对而遭遇删除。这也是为什么我常听到人们说这些平台是“粪坑”或“公厕”。随着境内社交平台越来越加强对信息的审查和对用户的标签化,人们很难在上面进行自由、理性的讨论,而更容易陷入偏见和极端的对立。许多人在争论之前,还习惯看一下对方的IP归属地,来给对方贴地域性的刻板印象标签,不就事论事,而是先从居住地扣上立场的帽子。

我曾尝试在微博和小红书发布一些个人观点,但大部分时间我得到的不是建设性的反馈,而是无休止的骂战。因为这些平台的门槛低,内容随便就能被各种低素质、认知水平差的人攻击,而他们的反驳往往充满偏见和恶意。最后,讨论变成了无意义的争吵,我也常常因信息骚扰而感到极度疲惫,最终只能删掉文章,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对于我来说,像微博、小红书这样的社交平台充其量只是在消耗时间和精力,无法带来真正的思想交流。所以,我更愿意将文章发布到境外SNS,甚至完全避免在这些境内平台上发布任何内容。尽管这种做法限制了即时互动,但至少避免了无意义的争斗和低质量的反馈。

的确,很多人更喜欢“有趣”的内容,而“有趣”往往与娱乐化、肤浅紧密相连。而有深度的内容,对大多数人来说常常显得“无聊”。在如今的大数据推送下,人们常常被困在信息茧房里,只接触到自己偏好的内容,远离了原始的、更加广阔的阅读体验。“有趣”与“深度”之间的矛盾,往往让真正的思想创作显得孤独而冷清。

博客作为一个平台,不仅仅是一个表达自我的地方,它同时也承载了某种思想和理念的积淀。尽管它的互动性较弱,但它至少能让创作者拥有更多自由和空间去表达那些在浮躁的平台上无法存在的声音。尽管这种创作往往是滞后的,甚至被认为“无聊”,但它仍然是一个能够避开信息茧房、追求思想深度的地方。

从我的角度来看,我并不逃避“流量对内容的审视”。我的博客大部分流量来自境外搜索引擎,许多文章也确实帮助了不同的群体。我不害怕流量,我拒绝的是那些来自无关人的恶意评论。我不希望一个话题被低质量、无脑的争论左右,变得充满恶臭,仅此而已。在我的博客中,我能掌控评论区,可以删除那些无意义的言论,甚至是人身攻击的评论(这些攻击我的内容我早就清理掉了)。我不想每次打开博客,都被这些恶心的评论干扰。

其中的言论或许过于“武断”或“极端”,但的确是我的主观感受。比如像是一些性少数人群话题、文化认同、意识认知、个人立场等等,一不小心就会触犯平台自身的审查,轻则限流,重则封号。有趣的是,前段时间在国服光遇里面和朋友聊天,当我吐槽礼包太贵时,朋友赶忙对我说别在游戏里提“资本”两字,否则会被游戏禁言,说他自己就是前些天无意中提到了一次,被封禁了一天。

在ONO提到「是否要关闭博客评论」与「中文博客圈是否已经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形」的时候,我回复:

对我来说,浏览他人博客的时候,博主的观点下评论的多元化非常有意思,可以看到不同的声音。但是如果关闭评论,将所有讨论全部引导到TG,可能会一定程度削弱博客自带的这种乐趣。我自己的博客对于评论,采取的是全部均需要审核的制度,尽可能保证了各种言论的出现,也删除没有意义的人身攻击、情绪化的指责和单纯的广告内容等,力求将讨论理性聚焦在主题本身上。

中文博客中,技术类内容和水日记的内容,的确占了非常大的比例。技术类的内容,虽然能短时间产出大量的文字,但是受众面非常窄。水日记的内容,记录个人的日常生活,但是深度大多过低,字数也较少,内含的个人情感也几乎很少。的的确确存在只注重量不注重质的情况。

另外,我观察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只要文章写的稍微深一点,评论就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评论数量大大降低,另一种是反应看不懂或者不看内容就评论的人增加。而写那些浅显的文章,评论量提升很大。可以看出,写博客的人群中,浮躁的人也不在少数。

这里只是表达我的主观感受,无需对号入座。很多技术类的博客,虽然受众很窄,但是深度很深,全文都是干货,这些大佬的技术非常值得肯定。而日记类的博客中,有不少博主,不仅记录了自己的日常,从中还能看出他们生活中细腻的情感,或者对日常生活的思考和反思,遇到这样的日记,我总是忍不住想要评论几句。

我在记录自己的生活时,很多琐碎的事情我一般不太愿意在博客中一件件写出来,毕竟对他人来说这是“屁大点事”,对我来说全写出来自己也觉得有点啰嗦。生活中的小惊喜或者小喜悦,我选择通过SNS类型的平台进行碎片化的分享,毕竟这类平台就是做这个的。但是有的时候我可能会把琐碎的事情攒了很多后,通过一篇博文串联起来,这些事情可能有共同点,又或者是我一段时间集中发生的事情。不像一些博主一样,几乎每天都在写自己的日常生活,甚至有用日期做博客标题的(笑)。

前两年我曾尝试写了一些深一点的文章,特别是偏向学术一点的,发现几乎没什么人评论,可能是没什么人看得懂,就又删了,改到其他平台发表了,这也是为什么有的文章会404的原因。细数了一下日常发表我长篇文章的平台已经三四个了。再后来在这里保留的文章,多半是用通俗一点的方式来表述。虽然保留下来的文章已经尽可能用通俗的方式来表达,也逐渐有一些人评论,但是依然不乏有不看内容只看标题就来评论的人,弄的我也挺郁闷。最后思考再三,终于意识到这不是我的原因导致的。

对我而言,“交流”这件事,是博客必不可少的。虽然我曾写过“博客是取悦自己”或者“博客是写给自己的”这类言论,但是这不代表不需要交流。正如我在《读〈莫比乌斯先生和他的读者〉后的谢罪书》中回复的两条:

人的动机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二极管,不一定写博客就纯粹是为了自己,也不一定是完全为了博取关注或迎合他人,人的动机常常是多层次和复杂的。以我自己的博客为例,在“关于”页面里,我写到博客最初是为自己而作,目的是整理思绪、记录日常、表达对某些事物的理解和分析。将内容公开也并非为了迎合某个人群或追求流量,而是希望能够引起与我有相似想法的人的共鸣,或者与持不同观点的人进行思想碰撞。这不仅是一个分享的过程,更像是一个筛选和过滤的过程,让我能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找到那些可以真正交心的人。如果在分享的过程中,变得过于迎合他人、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表演成别人希望的那个样子,则本末倒置了。

是的,我希望被人看见,但是我希望别人看见的是我「真实的样子」,所以我有的文字也会很露骨和尖锐,我想批判就批判,想反思就反思,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强调的。无论是阳光面,还是阴暗面,我都会展现出来,这才是我。正因为如此,我博客的小标题才是「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我,我会在这里书写我的一切」。一味迎合他人的博客,我已经写了十多年,已经受够了,表演这种事情谁都会,但是真心吐露自己内心的人却不多。所以我另起炉灶搭建了这一个博客初衷也是如此。

无论写博客的动机如何,保持初心很重要。对我来说,不能因为写了博客,为了流量,为了迎合他人的喜好,去改变自己,伪装自己。我很喜欢ONO的这句回复:

你讲到了一个非常棒的点——“晒太阳”。很多人活的累,就是因为要藏的太多了,而越来越害怕太真实。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害怕的、羞耻的、脆弱的一面晒晒太阳,别人就再也伤不到它什么了。–ONO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