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焦虑——自我表达与人设的矛盾
这篇文章的起因,是因为ONO发表了一篇文章《人称代词敏感与厌恶本质》,里面提到了一个人对他说:
我是我,们是们。文章中出现了太多次的【我们】,我看到以后感觉很不舒服。
他也因此详细分析了对方说这句话的原因。然而我关注的点并不在此,而是通过这篇文章,我意识到一些人已经将“焦虑情绪”蔓延到了用词之上。我在评论中提到:
我喜欢在文章中用各种人称代词,特别是「我们」这个词,经常会在文章中使用。可对我来说,「我们」不过是指我自己和那些与我思维方式相似的人,绝不意味着包括所有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要是有读者硬把自己代入到「我们」里,那只能说明两件事:要么是我的观点一语中的,恰好戳中了他们的痛点,要么就是他们下意识地在给自己找个标签,把自己的认同感与我的话语捆绑在一起,也就是“对号入座”。
至于「我们」之外的词汇,若要泛指全体,我更喜欢用「人类」或者「人」这些带点宏观色彩的词。要是想更学术一些,我会使用「个体」和「群体」。
当然,当一个人反感对方时,「我们」这个词就变得极其敏感,能引发一种几乎本能的反感。问题并不在于这个词本身,而在于它暗示了某种不容逃避的捆绑感。对方不愿与自己不认同的人站在同一阵线,那种「我们」所代表的集体意识,恰恰是一种不愿与他人共属的情感投射。
在此之上,继续补充了一条新的评论:
你这文让不少人对「我们」产生了PTSD啊,以后谁用「我们」这个词都得条件反射一样先思考一下能不能用。本质上,如果看到别人文章提到「我们」就感到反感,那换个词也没用,因为人家讨厌的其实是你的观点或你这个人又或者是说话的语气。无论你换成什么样的人称代词,都不会改变对方“讨厌”你或者你的表述的事实。
因果不能颠倒,问题不在于用了「我们」这个词而让人讨厌你,而是因为讨厌你或者你的观点或者语气,才让他们看不得你使用这个词。如果立场或者价值观让读者不认同,无论是用「我们」还是「他们」,都不会改变他们的情绪或看法。
所以,与其过于纠结用什么词,更应该注重表达的方式、语气和立场的清晰度。当使用「我们」时,最好是确保这个「我们」有足够的共识基础,或者能够真诚代表一个广泛认同的群体。否则,单靠人称的变化并不会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过度在意这种词汇,反而会让自己的表达显得更加虚伪。
没错,这是我的直觉反应。在如今这个信息过载、人人都在“出道”的时代,每个人都被迫在网上架起一面“人设”的旗帜。博客、社交平台、甚至是论坛、贴吧上的一字一句,都得仔细斟酌。要有“深度”,要有“温度”,还得尽量避免引起争议——这听起来像是某种虚伪的表演。而在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人正陷入这种无休止的自我审查中,甚至连最简单的“我们”都得小心翼翼地使用,生怕一不小心触碰到别人不想碰的那根神经。
这种“端着”的写作方式,表面上看是为了避免冒犯,实际上,却是一种深深的不自信。很多人不敢用自己最直白、最真诚的语言,担心不小心让别人反感,生怕自己不符合某种“完美人设”。你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反而在追求一个迎合大众、尽量无害的形象。结果是,你写下的每一句话都失去了它原本的力量和真实感。
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我们”这个词本身,而在于整个写作过程中,你是不是为了迎合某种外界期待而压抑了自己。这个时代的人设化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很多人都在不自觉地为自己塑造一个“理想化”的形象,而这个形象恰恰是一种对自我真实感的否定。你在写作时并不是为自己表达真情实感,而是为了制造一个别人愿意接受的形象,哪怕这个形象与你内心的真实想法已经渐行渐远。
“人设”的背后,是不自信的焦虑
现代人对“人设”的依赖,反映的是一种无休止的焦虑。这种焦虑,不仅来自对他人看法的过度担忧,也源自于对自我认同的不确定。你在创作时不再仅仅考虑你想表达的内容,而是不断计算着“这个话题是不是太敏感?”“我用这个词会不会得罪某些人?”“我的观点会不会被批评?”这样的心态会让你越来越不敢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甚至会为了避免争议而过度妥协,改变自己原本的立场。
在特定的社交场合或职场环境中,适当的“人设”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误解,是一种社会互动中的策略性表达。比如在公共场合,我们会调整自己的言辞,以便更好地融入群体,展现出理性、温和的一面,这是一种对他人和环境的尊重,是维护人际和谐的必要行为。
但问题在于,当这种“人设”逐渐取代了真实的自我时,它便不再是社交的工具,而成为了自我表达的枷锁。在这种情况下,过度的“人设”塑造会使人失去真正的自我,变得越来越模糊,最终无法表达内心真实的声音。你开始为了取悦他人,迎合他们的期望,而忽视了自己最本真、最独立的思想。
你变得越来越“虚伪”,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去表达自己,甚至连自己最真实的感受都开始感到陌生。你不敢直白地说出“我”想表达的内容,生怕别人觉得你过于自私、过于偏激,甚至连使用“我们”这种看似中立的代词也要谨慎小心,担心无意间代表了某个不符合所有人期待的“我们”。而这种自我审查,实际上是在逐渐消耗你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表达的空间,最终只会让你越来越离自己的初心远去。
真实的自我与虚伪的“人设”
真正自信的人,不会为了讨好“所有人”而压抑自己。他知道,自己的观点会激起不同的反应,但他依然坚持表达,因为他清楚: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他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一个敢于表达自己真实观点的人,才是有力量的,而不是那个为了避免冒犯而努力迎合他人看法的人。
写博客、发表观点,并不是为了制造一个“完美”的形象,而是为了展示你对世界的理解,和你独立的思考方式。你所表达的观点是否被接受,并不应该成为你写作的主要目的。人们关注的,不是你有多“完美”,而是你有没有真诚地表达自己、是否能展现出一个有深度的“人”。如果你写出来的每一篇文章都要谨小慎微地去迎合别人,改变自己本来的想法去避免不必要的冲突,那么你就已经在为别人设计一个“人设”,而不是在表达一个真实的自己。更何况自己也不是什么“Idol”,不需要一直都端着架子。
摆脱焦虑,回归真实的表达
可能会有人尝试反驳:难道写作时就不需要考虑受众的感受吗?答案是肯定的,考虑他人的感受是有必要的,毕竟你写的内容是为了与他人分享,而不是独自消化。但这里的关键在于:你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尊重他人的思想和感受,而不是为了迎合他们的期待,或是避免冒犯某些人。写作的目的,从来不是让每一个读者都感到舒服,而是让自己的思想得到表达、碰撞和共鸣。当你写作时,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在忠于自己内心的同时,又能以一种理性和尊重的态度与读者交流。这并不表示你要放弃独立思考,或者迎合某种“无害”的人设,而是要在真实与尊重之间找到平衡。
过于焦虑与不自信的人,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认为自己必须让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的文章,或者至少避免让任何人反感。事实上,任何观点都有可能触动到不同的声音,无论你怎么努力,总会有一些人与你的看法不同,甚至与你产生冲突。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毕竟,真正的创作是自我表达的过程,是与世界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不可避免地与他人产生不同的意见,甚至遭遇反对。重要的不是你能不能取悦所有人,而是你是否有勇气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每次写作时都过于担心他人的反应,生怕某个词、某个观点让人不悦,进而开始为了避免冲突,放弃了自己本该表达的真实声音,这显然背离了自己的初衷。每一个真正有深度、有个性的自我表达,都应是在面对可能的批评和挑战时,依然坚持自我的勇气和决心。而如果你总是为取悦他人而调整自己的言辞,避免冒犯,最终你会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无法表达出内心真正想说的话,也就无法展现出一个有深度、有个性的自我。
写作是一场自我表达的过程,所以,放下对“我们”是否能引起争议的焦虑吧。
本文《现代人的焦虑——自我表达与人设的矛盾》版权由白熊阿丸所有,任何人未经本人允许禁止转载。
如已授权转载,转载请备注文章来源链接:https://blog.bxaw.name/archives/The-Anxiety-of-Modern-Individuals-The-Conflict-Between-Self-Expression-and-Constructed-Personas.html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