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压缩的虚伪救赎:AI摘要与认知的退化
越来越多的博客采用AI摘要来总结自己的文章,就连B站也贴心的为UP主的视频提供了视频AI摘要的功能,特别是如今火热的Follow,也推出了AI摘要。每当我看到某篇文章标题下方那句“AI总结:这是一篇探讨X的文章,主要讲述了Y与Z之间的关系,结论是……”时,我总会不禁有点郁闷。
我们把自己的深度思考交给一个被数据算法塑造出来的机器,试图让它压缩和总结人类复杂的情感、思维、灵感和个体经验。也许这就是这个AI时代荒谬的悖论:我们以为通过AI让信息更加简洁,实际上却在无形中抛弃了文章的灵魂,抛弃了其中本该激发的情感共鸣与深刻的认知体验。
我明白,AI摘要的初衷可能只是想让读者在海量信息中不至于迷失,能够快速抓住一个文章的核心。毕竟很多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只能利用有限的碎片化时间来阅读文章,对于那些急于快速浏览的受众来说,这似乎无疑是一种福音——信息过载的世界需要一种“高效”的过滤工具,来帮助我们筛选出那些看似“重要”的内容。或许,你可以轻松地扫描过一篇长文,AI给出的“总结”能迅速告知你是否值得深入阅读。但就在这一切看似便利和高效的背后,却潜藏着更大的问题。
简化的代价:情感与细节的消失
我常常想,AI在“总结”时究竟失去了什么?每一篇文章的每一个文字背后,作者都是带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无论是愤怒、悲伤、希望,又或者是对某个话题的深刻关注。文章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转折,都可能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也是某种细腻思考的体现。AI的总结工具能做的,只是把这些细节和情感硬生生地“剁成”几行字,并快速推送给读者。而这些简化之后的文字,就像是一个脱离了血肉的躯壳,缺乏文字与生命的温度和力量。
可能会有人说:“AI摘要不就是让你更便捷地抓住文章的核心吗?如果真喜欢某个话题,完全可以接着读下去,反而节省了时间。” 我理解这个观点,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时间被极大压缩的时代,信息更新迭代的速度几乎让人感到无法喘息。但问题是,信息的“精简”和“简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只在乎结论,还是在乎结论背后的思考过程?如果我们只想获取信息,难道不如直接请AI写一篇“自动生成的文章”,然后直接丢给读者看看不就好了吗?而且,有的文章被AI过度精简后,你是否还有继续阅读文章原文细节的动力?
显然,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简化成一两句话。更重要的是,简化也并不意味着信息的升华,它代表的只是信息的丧失。文字作为信息的载体,每一句话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与思维。即便是作者自己进行提炼,也难免失去许多细节。更何况AI,它缺乏真正的人类情感,只能用逻辑和理性提取出结构性的内容。而当我们开始习惯性地接受AI生成的摘要时,我们是否可能已经丧失了对文章中隐含的深层次情感和复杂推理的感知能力?我们在压缩信息的过程中,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压缩了自己对于知识的兴趣和探寻的深度?
速度与深度:无意中掉入“快速阅读”的陷阱
让我们暂时抛开AI这一技术本身这个话题,回到人类社会对于知识消费的根本需求。为什么我们会选择用AI来压缩信息?因为我们正在生活在一个信息过载的世界里,每天都有无数条新信息向我们涌来。大多数人都已经没有时间去仔细消化每一篇文章、每一段话,甚至连自己真正的兴趣和思考都开始被这股信息洪流吞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迷恋“速食文化”,快速阅读,快速吸收,快速消化。这是一种效率至上的思维——“不管内容如何,至少我得知道它在讲什么。”
而这正是社会加速化的悲哀:我们开始迷失在追求速度的道路上,忘记了真正的深度和意义。如果你用AI的总结来代替自己对文章的认真阅读,那么你不只是放弃了对某一主题的深入理解,你还在主动放弃对世界复杂性的感知。这并非是简单的时间节省,而是在向知识的真正价值投降。你告诉自己,简化就是提高效率,事实上却在不断削弱自己思考的能力——你的思维不再是充实的,而是空洞的。你也逐渐丧失了去自行感受、提炼文章核心的能力。
依赖与虚无:人类的焦虑被技术吞噬
这种对AI摘要的依赖背后,也隐含着人类日益膨胀的焦虑感。我们越来越难以专注,越来越无法容忍长时间的思考和阅读,因为我们的神经早已被快节奏的信息流搅得支离破碎。而AI的“总结”恰恰为这种焦虑提供了一个看似合理的出口。它告诉你:“没关系,不用再浪费时间去理解复杂的内容,我们已经帮你做了归纳。”这种“快速反馈”的感觉让人产生一种虚假的安全感,仿佛在这个快速流转的世界里,知识的真正价值就是要在短短几分钟内被完全吸收,而不需要你花时间去消化和琢磨。
这种依赖的背后,是人类精神的虚无化。我们开始信任技术,忽视了技术本身的局限性。我们逐渐开始相信通过“总结”来理解世界,不再考虑世界本身的复杂性。人工智能能够帮助我们简化世界,却永远无法替代我们对世界的感知。简化和压缩或许能在短期内带来一种“舒适感”,但它也悄然剥夺了你深刻理解这个世界和深入探寻真相的能力。
工具的双刃剑:依赖与独立思考的博弈
说了这么多,我并非是要表达AI摘要无用。它确实在某些情况下能为人类提供便利,但它绝不应该成为代替真正阅读和深思的工具。人总是存在某种惰性,总是试图依赖一些工具去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依赖工具的同时,更可能会失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不再用心理解问题的本质。长此以往,终会导致思维方式的懒散,甚至在面对没有现成工具的情况时,显得束手无策。
每一篇文章的情感深度,每一个句子的用词考究,都是不容简化的。我们不能让这股信息化浪潮吞噬掉我们对深度的追求,不能让“快”成为我们思考的标准。或许我该对自己的文章说:不需要AI的摘要。它太简化,太直白,太肤浅。人类的思考本不应如此便捷、如此简单。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更是与文字、情感、历史、思考的深刻交流。如果你不愿意丧失这一切,那就放下那些试图简化一切的工具,慢下来,真正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思想和情感。
在发布这篇文章后,我用Follow提供的AI摘要功能给本文做了个测试,结果如下:
AI摘要虽然提供了信息简化的便利,但却可能导致情感与细节的缺失,削弱人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思考能力。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依赖AI进行快速阅读可能让人们迷失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世界复杂性的感知。尽管AI摘要在某些情况下有其价值,但它不应替代真正的阅读和思考。我们应当重视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思想,避免被简化工具所吞噬。
这个摘要表面上看似对文章内容做了简洁概括,但实际上完全没有触及到文章的核心思想。它忽略了我所要表达的几个重要点,尤其是关于现代人信息焦虑、精神虚无,意图通过AI总结来对抗这种焦虑和虚无的“虚伪救赎”,以及文章作为情感载体的完整性、连贯性、不可分割性等若干问题。若读者仅凭这段摘要来判断文章的内容,可能会误以为文章只是「围绕AI摘要的利弊展开讨论」,但其实这只是文章探讨的“表面问题”。
如果只是看到这个摘要,我大概也会毫不犹豫地放弃继续阅读正文。甚至我可能会产生一种错觉:正文不过是对这段“浅显”摘要的扩展,作者只是把原本几句话能说清的事,硬生生地拖成一篇长文,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如果文章采用了稍微复杂些的写作手法,更隐晦的表述一些观点,如加入一些误导性的内容,使用一些微妙的反讽,AI这种没有人类情感的“机器”就更无能为力了。
本文《信息压缩的虚伪救赎:AI摘要与认知的退化》版权由白熊阿丸所有,任何人未经本人允许禁止转载。
如已授权转载,转载请备注文章来源链接:https://blog.bxaw.name/archives/The-False-Redemption-of-Information-Compression-AI-Summaries-and-the-Degradation-of-Cognition.html
发表回复